代理微商网

上海长乐路外烟(上海人啊婆是什么意思)

各到各处的人都欢喜吃茶,都有许多茶馆。


在北方,有老舍写过的《茶馆》;在南方,有阿庆嫂的“春来茶馆”。


只有上海人特里特出,茶馆不叫茶馆,叫茶馆店。有了馆还要店,讲起来也不怕吃力。


吃茶不叫吃茶,叫“孵”茶馆店。“孵”者,赖着不走之谓也,一点也不高雅。


讲起上海的茶馆店,远一点,建城700多年,一建城,也就是宋末元初就有了。


近一点,开埠170多年,一开埠,也就是清同治初年(1850年代)就有了。


租界时代最早的茶馆店叫“丽水台”,开在三茅阁桥旁边,推窗就见洋泾浜。


所谓“杰阁二层,楼宇轩敞”。平房遍地的年代,二层楼便称“杰阁”,“海外大奇谈”了。


我倒是对它的地理位置感兴趣。


都知道洋泾浜是英租界和法租界的分界;而三茅阁桥大街(今河南路),又是租界与华界的最早分界。


那是一个典型的“三不管”地方。


试想,若在那里犯事,“红头阿三”管你,你可以逃到法租界;安南巡捕管你,你又可以逃到华界;县府衙门抓你,你又可以逃回租界。


因此,“三不管”的地方都容易做出大市面。


后来的徐家汇、曹家渡、五角场等都是类似的例子。


连我写过的“淮海路最后的街角”淮海路陕西路口,也可以马马虎虎算进去。


因为长乐路以北是静安,陕西路以东是卢湾,西南面是徐汇。


还记得1990年代初,马路上都是外烟摊。


其标志物是一只倒扣的空箩筐,上面插几张硬箔纸。


付钞票拿香烟是要到隔壁弄堂里去的。


私卖外烟不合法,警察就要来捉。


其他地方,烟贩子要么末路狂奔,要么束手就擒。曹家渡的烟贩子就比较笃悠悠。


静安来人了,我就穿马路到普陀去;普陀来人了,就穿马路到长宁去;长宁来人了,再逃回静安了。


慢条斯理,一点也不慌。


箩筐你拿走好了,反正不值铜钿。明早到小菜场再顺手牵羊拿一只来。




当年,“丽水台”一炮打响,别人就跟着学样。


南京路就开出第二家茶馆店,叫“一洞天”。1876年,广东人在棋盘街开出同芳茶居。再后来,老城厢里又有了湖心亭茶室、“也有轩”、“四美轩”和“春风得意楼”等。


就这样,上海的茶馆店从南市往北市发展,又有了云南路的“鹤林春”、广东路的“松风阁”、福州路的“青莲阁”、九江路的“天香阁”、南京路上的“仝羽春”、“五云日升楼”等。


到宣统元年(1909年),上海已有了64家茶馆店。十年后(1919年),猛增至164家。


其实,茶馆店三个字是上海人口头上的俗称。


真正茶馆店的名字还都是很雅的。


曰阁、曰楼、曰社、曰坊、曰馆、曰屋、曰筑、曰院、曰堂、曰室、曰轩、曰居,而且用的都是好字眼。


这样一来,“孵”茶馆店的朋友是不是也会得觉着自己的档次也随之高了起来。




上海的茶馆店,按地域分,早期大致可分三种。


广帮、苏帮、本帮。


广东茶馆店的特点当然是有早茶。一直有,现在还有。


广东早茶又叫“一盅两件”,一盅自然是茶,两件则是小点心,如叉烧包,蒸凤爪。


其实这已很奢侈。


有时老广东只叫一客肠粉,就当早饭了。




记得1990年代初,广东率先开放后,南风北渐。上海人也突然流行起早茶来。


礼拜天,福州路杏花楼、南京路小新雅、淮海路美心、以及平安大戏院隔壁的珠江等广帮菜馆,闹猛到一座难求。


而且,上海人基本上吃不来早茶,各种点心点了满满一桌,埋单动辄三五百块,土豪得狠。


“埋单”一词也是南风北渐的明证。所幸“其兴也勃,其亡也忽”,没两三年功夫又不流行了。


我吃过的最豪华的广东早茶是1990年代初在昆山。一位企业家朋友在奥灶馆二楼订了一间包厢,也不叫人作陪,就阿拉两家头。


茶点了碧螺春、普洱、铁观音三壶;点心十几种,从一两一只的肉馒头到小笼春卷油条小馄饨;冷盆还有十几只,白鸡酱鸭熏鱼爆虾方腿红肠肉松皮蛋一应俱全,真的堆成三层楼。


这种早茶吃法,根本已经走样了。我也只好开玩笑讲,要么索性再叫一瓶五粮液算了。


这位老兄也真好客,问我,侬真的要吗?好极了。




苏州茶馆店的特点,就是有得评弹听。


“当嗰哩嗰当,哩嗰哩嗰当”,狠是惬意。


二郎腿翘翘,瓜子嗑嗑,茶咪咪,明明是“混格拉斯”,还要装得“笃悠玛斯”。


当然,专门有一班老听客,吃仔中饭,12点半之前般到。有早场也会来,不过总归没午场的人多。


本地茶馆店是最实惠的。热天吤,早晨天一亮就开门。


老板你生你的火,我先坐下来散散心,也不催你。


老早本地茶馆店考究,用的都是盖碗。


考究点上头摆一只橄榄,新年新世么摆一只金桔,都是一番好意。


到1960年代,有很多人自带厂里发的大号搪瓷缸,老板也不嫌避,照样帮你冲茶,给你热水瓶。


1980年代初,又流行大玻璃瓶,装过雀巢咖啡或果珍的,越来越粗相。老板还是不嫌避,只要你开心。

直到1990年代初,上海郊区几乎每一个镇都至少还有一家茶馆店存在,而且往往都开在老街的桥头。


龙华如此,朱家角如此,七宝亦如此。


那时我是联系农业的记者,当年上海只有400个乡,我至少跑过280个。


那时交通不便,当天来回的话,就没时间做生活了,所以去了都要过夜。


一早起来,第一桩事体就是寻茶馆。


我亲眼所见,几乎无一例外。


再后来,不对了。推土机来了,老街旧翻新了,地租房租都上天了。


茶馆店一一消失。现在好像只有七宝的桥南,宝丰羊肉店隔壁,那家茶馆店还开着吧,是不是移过位置已不记。


上海的茶馆店,按规模分,也可以分大中小三种。


大的如老早四马路的“青莲阁”,三层楼,五六间门面呢。


南京路的“五云日升楼”也有两层楼四五开间。


一般中等的茶馆店,两三开间门面不稀奇。单开间楼上楼下的也不少。




至于小茶馆店,一直可以小到“老虎灶茶馆店”,遍布大街小巷。


有统计数字讲,1949年,光老城厢这块弹丸之地就有160多家大小茶馆店,其中不少就是小茶馆店。


老虎灶最实惠,一杯茶几分钱,随便坐。


而且茶客基本上都是邻舍街坊,聊聊各家的八卦,讲讲听来的新闻,相互开开玩笑,撩忒两句。


其功能一点不比现在的朋友圈、微信群少。


一声“我要回去烧饭喽”,跟现在的一句“我先下”又有啥区别。


关于为啥要叫“老虎灶”,似乎版本也不少。


我小辰光是亲眼看到过的,面对马路的灶口一面,涂了石灰,上面再勾墨线,画成一只老虎的样子。


灶口就是老虎口。店堂深处的烟囱据说就是老虎尾巴。


无论如何,它说服了我。不管它能不能说服别人。


还有《沙家浜》里阿庆嫂的一句唱:“垒起七星灶”,也是诸说纷纭。






这次我在网上找图片,找到两种“七星灶”。


一种就是有七个灶眼,上面搁七把茶壶,轮流开,轮流冲。


还有一种,前面五个小灶眼,后面两个大灶眼。


大灶眼上摆大铁锅,锅上再置大木桶。前面烧开水,后面炖热水。


因为老早老虎灶冷天吤还卖不烧开的汏浴水。一分洋钿一铅桶吧。


有的甚至店堂深处拦出一只角,拉一根布帘子,里面就摆脚盆,供人洗澡。这叫“卖盆汤”。“卖盆汤”的老虎灶并不在少数。


其实我还见过三眼大灶四眼小灶的“七星灶”。


这种“七星灶”一般是店家合一式的茶馆店。


前面四眼小灶烧开水,后面两眼大灶炖热水,靠近灶口的那眼大灶平常也烧开水,到了饭点,要烧饭炒菜的呢。总不见得为了吃饭还要另起炉灶。


也许,还有我没见过的其他“七星灶”呢。


上海的茶馆店,从功能分,还可以分消遣型的和生意型的。


其中生意型茶馆店是老上海一大特色。今朝来不及了,只好下趟再讲。


代理微商网微商代理

寻找或发布货源,关注代理微商网,微商网店货源!

优质的微信代理微商货源网 关注"代理微商网"即可发布货源!
让您轻松做微商代理。

上一篇:什么外烟焦油量最小(为什么外烟难抽)

下一篇:免税店有什么外烟(机场免税店东西贵吗)